癸字卷 第七百七十七节 定板,复盘-《数风流人物》


    第(2/3)页

    至于说冯紫英举荐自己入阁,徐光启反而没那么太在意,入阁之后他的主要心思依然是在工部和农部上,对其他事务基本上不过问。

    冯紫英“不经意”流露出来的一些心思徐光启也心领神会。

    徐光启虽然不问工农二部之外的事务,并不代表他对这些就不了解。

    其实在他心目中,顾官乔仨人都非良相。

    顾秉谦醉心于玩弄权术,可自身性格品行弱点又让他在面对官应震和乔应甲时缺乏底气,所以只能用平衡术这一类手段来驾驭,使得内阁效率极低,而北地士人对其是最看不上的。

    官应震看起来似乎要好许多,但是一来官应震是湖广系首领,不可避免要倾向于自己基本盘,难免夹杂很多私心杂念,二来官应震性格偏软。

    这一点上也和顾秉谦有相似之处,而一个偏软的首辅,绝非大周这样一个庞大帝国之福。

    至于乔应甲,徐光启是最看不上的。

    作风强势,性格刚愎,因循守旧,做事不行,但却还相当固执保守。

    看看其对工商业的轻视和对财计的一窍不通,当一个都察院左都御史勉勉强强,当一个阁臣都不合格,遑论首辅?

    冯紫英弱点也很多。

    年龄和资历是其无法回避和不可弥补的劣势,虽然其也有很多其他人无法比拟的优势,地方上辗转历练颇多,战功卓著,精通财计,另外思想极为开明,与南北工商势力都交好,这些无论是顾官乔三人哪一个都无法相比。

    这种情形下,徐光启觉得于公于私自己都可以来尝试一下,特别是在冯紫英已经有了这份心思之后,即便是没有自己出面,冯紫英一样可以毛遂自荐,或者有其他人来造势促成这一局面。

    没想到这一试竟然还真的成功了,连徐光启这个时候都要感慨这上苍对冯紫英和其青睐了,不但一举成公,而且还是强势碾压,没有内阁阁臣投票的情形下都达到了二十三票,要知道顾官乔三位最高得票也才十八票,这还是加上了阁臣投票的。

    以至于到后来,除了乔应甲拿不下面子外,连顾秉谦和官应震都投了冯紫英的赞成票。

    大殿中人声鼎沸。

    哪怕事成定局,仍然有很多人难以接受或者难以想象。

    怎么这一投竟然就成了冯铿要当首辅了?

    虽然确认了二十七票,但是随后验票依然要进行。

    所有人都想要搞明白,或者说想要复盘一下,这冯铿怎么就悄无声息地逆袭了?

    从连候选人都不是的一个旁观者,骤然间青云直上,直接晋位首辅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