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的确,如今虽然董卓已死,但天下大势并未因此安定下来。 各地诸侯们割据一方,各自为政,对朝廷的权威虽然不算是全然视若无睹,但也已经是选择性的执行。 就连近在咫尺的河东与河内两郡,对于调其入京观礼的诏令都是百般推诿,各说各的困难,就是不予执行。 而朝堂之上,那些从长安解救回来的公卿大臣们虽然表面上对苏曜的提案都纷纷称是,便是拥立女帝也只是争执了一阵后便就此作罢,只是拖延了些时日,先以公主身份监国,待筹备充足,举办登基大典后再行称帝之事。 但实际,显然他们是在行缓兵之计,想要尽可能拖延公主登基的时间,暗中串联反对。 这一次,洛阳城中突然涌出的那些如已死的胡茬男般的居心叵测之辈想来便是他们的计划与试探。 这如果不严厉打击,天知道他们接下来还会在洛阳城中酝酿什么样的阴谋。 若想要尽快结束乱世,苏曜知道自己必须尽快和时间赛跑,趁着各地诸侯还没有完全军阀化,练出一支庞大的训练有素的部队之前,迅速重整中央权威。 不然,接下来他就将面对如曹操那般的局势,要与一个又一个做大的势力展开大决战,那毫无疑问,战事将迁延日久,全国百姓也将苦不堪言,他实现统一目标的时间也将被大大推后。 “文若、元常,你们担忧改革会引发动荡,我岂能不知?” 苏曜目光转向荀彧和钟繇等人,语气放缓: “但你们可曾想过,若不改革,这动荡便永远不会平息?” 荀彧和钟繇对视一眼,皆是面露沉思之色。 苏曜继续说道: “我大汉如今官制繁杂,权责不明,仅掌军国大事、位在三公上的便有大将军、车骑将军、骠骑将军等一大票人。” “有这些超品级、各自开府设衙的将军们再加上录尚书事的阉人和尚书令等,人人都可对朝中大政指手画脚,互不相让,导致政令不通,朝纲不振。” “更有那地方官制,也是弊端丛生,各郡太守皆司本地军政大权,形如一个个独立王国,世家大族、地方豪强各筑坞堡把持一方,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天下百姓苦不堪言。” “这些问题,若不解决,我大汉如何能够复兴,天下如何能够安定?” “便是我大军把这地都犁了一遍,也不过重复上一轮光武旧事的轮回罢了。” “更甚者,当我华夏子民在旷日持久的战争中消耗过甚,难保这天下不会便宜了那些虎视眈眈的异族!”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