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推行均田制与土地确权,建立一套全新的土地管理制度,确实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非一日之功,而且可能会让本就心存不满的那些世家更加反对激进。” “但是呢,我们也绝不能因噎废食,眼睁睁看着土地兼并的问题日益严重,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却不加以干涉。” “这个问题绝不能拖到天下平定后才着手解决,因为土地兼并正是导致天下大乱的根源之一。” “昔年世祖重兴汉室,挽狂澜于既倒,在短短十二年便扫平四方割据,开光武中兴,功勋卓著,功业彪炳。” “但是,在这其中,他便是为了稳固统治,争取那些世家大族的支持在土地问题上多有妥协,以至于矛盾积累至今,终酿这不可挽回之祸也。” 言毕,苏曜转过身,目光依次扫过众人,眼神中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决心: “如今,我们绝不能重蹈覆辙!” “倘若不趁现在我们手握兵权、民心所向的时候进行改革,日后待天下安定,世家豪强重新站稳脚跟,我们想要推行改革就更加难上加难了。” 苏曜的话语掷地有声,他的决心让在场众人皆陷入沉思之中。 率先打破沉默的是王凌。 这位年轻的锦衣卫长官,先整了整衣冠,然后单膝跪地,抱拳朗声道: “凌才疏学浅,承蒙大将军错爱,委以重任,本不敢妄言。” “然今闻大将军壮志雄心,倾慕不已,此真乃救万民于水火、挽大汉于将倾之良策也。” “我锦衣卫人虽不多,却皆是忠勇之士,凌愿为大将军先驱,率麾下弟兄,深入民间,探查世家动向,但凡有敢违抗改革、暗中使坏者,定将其揪出,以正国法,为将军之志,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锦衣卫的率先表态把众人看的都是一惊。 在这次平定河内与河东的乱局中,锦衣卫的作用可谓举足轻重。 尤其是荀攸,他更是摸着胡子暗暗盘算。 大将军苏曜虽然看似行事不羁,常有跳脱之举。 但是在大事决策上,却常常多能先人一步。 这锦衣卫的设置,莫非就是为了改革而做? 那大将军这想法,怕还真不是一时兴起之事啊 一念及此,荀攸顿时就开始考虑自己是不是该变换下立场了。 而就在荀攸沉思的时候,郭嘉则又先他一步,上前说道: “大将军高瞻远瞩,嘉深感佩服,推行均田制与土地确权,实乃扭转乾坤、解民倒悬之宏略,然荀先生所虑亦有道理。” “故而,依嘉之见我们不妨先在河东一地试行铺开。” “河东之地刚刚经历战争和叛乱,土地大量荒芜,世家豪强也几乎都被连根拔起,正是推行大将军政策的绝佳时机。” “我们可以将抄没的叛党田产以及无主荒地都统筹起来,按照均田制的规则分配给百姓,同时开展土地确权工作。” “如此一来,政策执行轻松,所耗资源也不至于无法承担,待此地初见成效后,我们再河内、洛阳,以及其他地区推行,则事半功倍也。” 政策试点,这是苏曜在过去就已经做过的事情。 对于新收服郡县,改革三权分立,开设卫所等等苏曜皆是一郡一策,防止出现剧烈动荡。 如今郭嘉提出均田制也先在河东试点,可谓正和苏曜心意,他当即赞曰: “奉孝此计,正合吾意也!” “河东之地,经此大乱,百废待兴,恰是新政试行的上佳之选。” “而且,想要更好的推行均田制,吏治清明尤其重要。必须要有一批清正廉洁、熟悉农事的官员负责具体实施,确保土地分配公平公正,避免出现徇私舞弊的情况。” “而之后开科举考试,选拔出的官员正好可以派出一部分来这里负责此事。” “他们新官上任,尚无太多利益纠葛,更容易秉持公正之心。同时,辅以咱们现有的能臣干吏,相互配合,必能将这试点工作做好。” “大将军英明。” 荀攸一拱手,赞叹道: “新政初行,人心惶惶,这些新官初来乍到,行事无所顾忌,正可大刀阔斧地开展工作,而老臣们则能从旁辅佐,及时纠偏,确保新政平稳施行。” “如此一来,既能为科举之途正名,新官经此历练之后,亦将成为新政拥磊,成为新政日后推广各地的中流砥柱。” 一见之前最反对此事的荀攸都转变了态度,众人纷纷点头,对这一安排表示赞同。 见大家终于达成共识,苏曜便立刻下令,紧锣密鼓的在河东展开新政试点工作: “为了确保清丈田亩和人口普查的顺利展开,我意在户部之下,设统计司,专权负责此事。” 说话间,就在众人震惊的目光下,苏曜直接点名卫觊: “河东之乱,卫氏一门立场坚定,忠心可嘉,伯觎功不可没,且素有贤明,对河东当地也甚为了解。” “故,本将军决定,由你来担任这首任统计司司长,负责统筹河东地区的田亩与人口清查事务,你可愿担此重任?” “我?统计司司长?!” 身为河东本地世家,在这个听众人讨论怎么打压世家豪强的会议上,他的立场不得不说是颇为尴尬的。 故而,刚刚卫觊一直是提着小心,也不怎么敢随意发表看法,生怕惹来灾祸,被人秋后算账。 结果,他万万想不到,这时居然苏曜会提起他的名字。 但很快,他眼中惊惶就被坚定与激昂所取代。 他定了定神,撩起衣摆,“扑通”一声跪地,声音洪亮且透着几分激动: “觊才疏学浅,承蒙大将军厚爱,必当肝脑涂地,不负所托!”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