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说白了,顾易的这一次改革就是将大汉嘈杂的科目进行了具体的分类,让整个制度更加简洁了一些。 诸葛亮的表情愈发严肃。 待那下人刚刚读完看向了诸葛亮,他猛地便是一愣! 诸葛亮的脸色竟然都红润了些许。 他的表情顿时一变,本能的便以为这或许是回光返照,泪水再次翻涌而出。 但就在下一刻,诸葛亮的声音却是忽然响起。 “天不负我大汉!” 这道声音格外的有力,完全就不像是现在的诸葛亮能够说出来的。 “丞相——” 那下人完全愣住了,甚至就连声音都在发抖。 但诸葛亮却并未给他发问的机会,目光灼灼的看着他,迅速说道:“快!替我执笔,快!” 看着眼前焦急的诸葛亮。 那下人也不敢犹豫,连忙走到一旁拿起了笔。 诸葛亮一边看着奏折一边开口让下人记录。 他大大的称赞了这次的改革方略,并给与了绝对的支持! 诸葛亮太了解刘禅了。 面对这种大事,他不给与绝对支持的话刘禅定是会犹豫不前。 这份奏疏就在当日便被送往洛阳。 而也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的缘故,诸葛亮的身体自这一日后忽然就好了许多。 再加上一众太医相继出手。 诸葛亮整个人的状态肉眼可见的恢复。 而当他能再一次的站起来之后,诸葛亮便压下了所有人让他好好修养的提议,重新回到了赈灾前线。 同时间,在收到了诸葛亮的奏疏之后。 刘禅终是定下了此事。 最为关键的是—— 他更是听从了诸葛亮的意思,将此事全权交给了顾烨,正式让顾烨踏入了大汉官场。 消息一出,朝野皆震! 虽然此次改革是顾烨所提出来的。 但顾烨的年纪还太小了。 将如此重要的改革交给顾烨,岂能不让人心惊? 当下便有不少大臣相继上书劝阻。 这些人当然不是要针对顾氏。 刘禅不死。 顾氏在朝堂内的地位便无人可以动摇。 他们是真的担心顾烨搞砸此事,毕竟官员考核乃是大汉的核心制度之一。 但刘禅的态度却是极为坚定。 他本就对顾氏子弟有着天生的好感,更别说此事还是诸葛亮主动提出来的了。 对此,顾易自是不会拒绝。 当他选择让顾烨起势的那一刻起,这一路便唯有不断前行。 这对于他而言,只是一个起点。 顾易这一次不打算留手。 无论是从学术上亦或是武功上,他都要完成早已想好的一切。 刘禅对他而言也是个很好的皇帝。 最起码—— 顾易无需向之前操控那般,担心水满则溢! 当然,此事注定需要一个过程。 现在大汉的关键,仍是在兖州的灾情之上。 刘禅是真的十分担心诸葛亮。 他知道诸葛亮对于顾烨的看重,甚至是还找到了顾烨,想让顾烨前往兖州去劝一劝诸葛亮,将诸葛亮劝回来。 但顾易却拒绝了。 他了解诸葛亮。 当走出洛阳的那一刻起,除非彻底功成,诸葛亮就不可能再返回洛阳! 去见诸葛亮,除了让其分神之外毫无意义。 其实他的身体能够有所恢复,便已经出乎了顾易的预料了,在这种时候不如全心全意的支持诸葛亮。 他只是建议刘禅下诏给与兖州更大的支持。 对此,刘禅自然不会拒绝! 延康五年,九月; 陈留郡工事毕。 在朝廷所有的重心都在兖州的情况之下,工事的速度也提升了许多。 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 刘禅甚至还调动了一些将士来帮助诸葛亮! 终于,就在十一月。 工事终毕。 伴随着一声声的欢呼声不断响起,诸葛亮就如同是完成了某种使命一般,再一次的倒了下去。 这一场的大病远比上一次还要迅猛。 仅仅一日时间。 诸葛亮整个人便奄奄一息,甚至就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 但唯一的不同的是—— 他的脸上终是没有了以往那般的担忧之色。 反倒是十分的坦然。 于诸葛亮而言,他已经做到了自己能做到的一切。 剩下的只能交给后人。 最起码现在朝堂之中留下的是他了解的臣子,而未来也有他看重的人。 从顾琛手中接过重担这么多年。 他始终如履薄冰。 如今,也是要好好歇一歇了。 这一天来的比想象之中还要快。 就在次日的清晨,诸葛亮于任城含笑而终。 延康五年,十一月; 大汉丞相诸葛亮薨于任城。 临终之际效顾琛之举,劝导刘禅切莫关照家族子弟。 丧事从简。 切莫超过顾泽之礼; 若是可以,愿葬入巨鹿之地,以伴顾泽安眠。 当听闻到这个消息之时,甚至就连顾易都沉默了片刻,心中既意外又不意外。 意外的是诸葛亮竟然愿意葬入巨鹿。 不意外的是他的遗奏。 但仔细想想后,顾易也便释然了。 于诸葛亮而言 或许此生最为自在最没有负担的时候,就是在巨鹿求学的那些年。. —————— “延康五年冬十一月,天下大祲始弭。 时丞相诸葛亮奉敕抚兖州饥馑,昼夜勤瘁,以疾薨于任。 亮少孤,承顾氏诗礼之训,弱冠蒙昭武帝殊遇。 及受顾琛托孤之重,夙夜匪懈,以卫汉鼎。 居相位数十载,明法度,肃朝纲,劝农桑,丰仓廪。 由是海内清晏,远人慕义,贡使络绎于途。 临终手疏曰:“臣家植桑八百,薄田十五顷,子孙足供饘粥。臣亡之日,内无余帛,外无盈财,庶几无负陛下。” ——《炎汉书.诸葛亮传》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