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君臣二人终是会面。 李世民也是极为的高兴,此一战甚至让他有了一种昔年正值巅峰时的感觉。 那时,他也是如此和顾泉配合。 两人先后不知打了多少场胜仗,最后才彻底奠定了如今的大唐江山。 这一仗像极了当初。 行营之中。 李世民并未直接封赏顾靖,显然是要等到大战之后,而是在关怀了一下顾靖之后便让顾靖介绍起了这一路来的情况。 ——群臣真正在意的自是这一路的详细细节。 到了如今,哪怕顾靖的年纪很小,但谁又能小觑顾靖? 这显然已经成了下一代顾氏的扛鼎之人。 而李世民关注的则是航海见闻。 这就是李世民的眼界。 哪怕如今尚且未曾攻下平壤城又能如何? 他的目标已经放在了航海上,为大唐的后事做出计划。 “陛下,此次航海确乃不易” “虽已向东莱鱼户探明了一切,但我军出兵期间,亦是风波不断。” “且说那海上的狂风.虽只要把控好季节,近海航行很少会出现能够掀翻大船的狂风。” “但亦是会让大船不断摇晃会使人头晕呕吐.” 顾靖十分详细的说起了航海之事,以自己的感觉见闻来讲述一切。 他同样也在关注着这件事。 众人听得都十分认真,李世民更是眉头紧皱。 这还是近海便如此了。 远航自是会更加危机四伏。 显然,想要彻底走通大海,确实是还需要一段很远的路。 至少要等到顾氏的大船彻底打造出来。 但对于大唐而言这就已经足够了,哪怕是只能走得通近海对于当前的世界而言,亦是不敢想象的一个进步。 群臣道贺之音再次响起,他们皆明白李世民对于此事到底有多么看重。 甚至都没有人去商谈战事。 有何好商谈的? 平壤城对于现在的唐军而言,就是探囊取物。 高句丽军已经完全被吓破胆了,接下来只需要看李世民的想法罢了。 当夜。 顾靖再次被李世民召见。 他对此早有预料。以他顾氏的身份,再加上此行所立的功劳,李世民定会与他多谈几句。 “拜见陛下。” 走入大殿,顾靖躬身,一丝不苟地行礼。 “走近些。”李世民摆了摆手,声音里听不出情绪。待顾靖依言向前几步站定,他竟直接拿起了案几上的油灯,凑近顾靖的脸庞,缓缓地晃动。昏黄跳跃的光影在年轻臣子的五官上明明灭灭。 “这灯一晃啊,”李世民的声音低沉下去,带着一种复杂的审视,“就更像了。” 顾靖眼神微微一颤,下意识地垂下了眼睑。 李世民的表情在摇曳的灯火中愈发显得复杂难辨。 他就这样静静地看着顾靖,仿佛要透过他看清另一个人的影子。 片刻之后,他才轻轻放下那盏油灯,一声悠长的叹息在寂静的大殿里散开,“朕也老了,有时甚至都记不起老伙计的样貌了。” 说着,他竟是又笑了笑,示意顾靖坐下,旋即才再次开口:“对于辽东之事,你有何想法?” “放心说。” “此次不是君臣,而是叔侄。” ——考校! 能打仗自是本事,但大唐不可能一直打仗。 如今辽东态势近在眼前,显然是考校的最佳时机。 私自考校也是在以防万一。 顾靖是李世民内定留给大唐的人才之一,不能如今便在群臣面前暴露出短板。 “陛下。” 顾靖拱手,神情肃然:“臣以为,高丽——断不可灭。” “今我大唐于河套、西域,行教化,安万民。” “河套虽渐趋宁靖,然西域风波未息,非旦夕可定。此际国力,实难再分于辽东,行那移风易俗、长治久安之策。” “辽东虽已底定——” “然若一举荡平高丽,百济必无力抗衡新罗。新罗坐大,则十数年间,辽东必将为其一统。” “此非利于我大唐之局也。” 辽东之地,较之中原九州,确乎贫瘠寒苦。 辽东的地势相比于九州确实是要贫瘠了许多。 虽然在现代,整个东三省被称之为九州粮仓,乃至于两岛之地,能够耕种的地方同样不在少数。 但在如今的时代就是如此。 辽东的气候就是不可能避开的痛点。 教化之事可不仅仅是要武力镇压,期间还需要保持商道,包括迁徙百姓等种种。 大唐确实很强。 远远不是原本历史之中的贞观之治能够相比,但仍是未曾脱离农耕社会的弊病。 这是完全无法避免的。 听到这话,李世民立刻便满意的点了点头。 顾靖能够说出这些话,便已经说明了他具有一定的大局观。 李世民听罢,眼中精光一闪,微微颔首,显是对顾靖这番透彻剖析极为满意。 “然则,”他身体略向前倾,沉声问道,“卿以为当如何处之?” 顾靖毫无迟疑,朗声对答:“当以立威慑服,削其筋骨为上!” “明面上,保其三国鼎足之势,暗地里,更可使其相互猜忌,裂痕日深。” “臣此番东征,破百济、败高丽,焚其积蓄,毁其仓廪。此二国元气大伤,数十年内,断难复振。” “我朝只需维系海上舟师之利,稳固航线。” “待航道畅通无虞,假以时日,我大唐国力积蓄更深,届时方是彻底掌控辽东之良机。”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