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李隆基确实是个十分果决的皇帝。 无论是他自幼的性格也好,亦或是在顾氏的成长经历也罢,都加剧了他骨子之中的自信。 尤其是在大唐变得愈发强盛了之后。 这一切都是让李隆基更加的自信。 人性就是如此,当一个本就处于权势巅峰的皇帝一直顺风顺水之后,他的心态便会随着时间而发生改变。 李隆基就是如此。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他开始沉迷起了享乐,也始终认为自己可以掌控一切。 将日常的政务全都交到了大臣手中。 开始自然是顾氏。 李隆基对于顾氏的感情无需多言,但奈何顾氏子弟的才能已经有了明显的退步。 纵使李隆基再怎么信任。 但面对一国之重,顾氏子弟才能的不足便完全彰显了出来。 而就在这种情况之下,顾氏子弟就不可能守得住身下的位置。 若是换做其他人的话或许还会因为不舍权势而选择从其他手段来迎合李隆基。 但这毕竟是顾氏子弟。 顾氏子弟就不可能因为贪恋权势让整个家族落于不义之中,同样也不能让顾氏再被所有官员敌视。 而随着顾氏退出了朝堂,将心神都放在了御史台之后。 整个大唐的局势顿时便发生了改变。 朝堂之上自是有着不少忠义之士,但对于这种状态的李隆基而言,他自然而然便会更加喜欢那种擅长迎合的官员。 人向来就是如此。 简单而言,李隆基就是过于自负。 他相信大唐当前的强盛,同样也相信自己能时刻掌控好一切。 然而,当这些善于钻营的官员得到重用,朝堂的风气便悄然逆转。 这是必然的结果—— 一位实权皇帝的偏好对朝堂的影响之大,常人难以想象。 苦读多年的官员们,谁又甘愿放弃晋升之阶? 在这不进则退的官场,既然皇帝欣赏此类人,官员们自然会随之改变。 这种自上而下的影响形成一股强大的潮流,其连锁效应日益加剧。 这就是大环境所带来的影响! 所造成的连锁反应同样也是越来越大,顾氏本一直在坚守着御史台,但随着各种问题相继出现。 御史台也渐渐成为了所有人的眼中刺。 没办法,至少在他们眼中看起来,御史台如今就是在挡着所有人进步的道路。 顾氏的影响确实足够大。 可要说在没有当家之人能够扛得起这种声望之时,便能够压下所有的朝臣,这同样也是痴人说梦! 并未出乎顾靖的预料,御史台的权利自然而然的便被砍去了不少。 这倒并不是因为李隆基完全忘记了顾氏的恩情。 只是因为他太自信了。 每日身居在深宫之中,以为外面的天下仍旧是昔日顾靖为他留下的那种天下,削御史台的权利也是在间接的保护顾氏。 只因为顾氏子弟在权谋党争上挡不住这么多人的针对。 这同样也是政治的博弈。 但此举,同样也算是打开了大唐的最后一道门槛,御史台的削弱更加加剧了官员内部的动荡。 同时间—— 外部的矛盾也终是再次涌了出来。 尤其是吐蕃。 在经历了多年的内乱之后,如今的吐蕃已经再次一统,并且因为顾氏的衰弱及顾靖的逝去而再也没有了半分的畏惧。 这便造成了西域的动荡。 可以说,整个大唐从内部到外部的种种问题瞬间便在这种情况之下暴露了出来。 而其中同样也包括了土地兼并。 这是无论任何封建时代都不可能完全避免的因素。 不,也不仅仅只是封建时代。 现代不会出现这种文问题的根本原因,说白了也只是因为生产力的转变。 而封建时代的生产力,还不足以支撑这一切。 纵使御史台的权势达到顶峰之时,也只能进行严加的监管,不可能完全挡得住这一切。 更不说如今了。 这一系列连锁反应,无时无刻不在暗处酝酿着风暴。 然而,身居九重的皇帝李隆基,对此却浑然不觉。 无数的思绪蜂拥而来,顾易只是轻轻地叹了口气,对此既意外倒也并不算不意外。 意外的是—— 如今局势虽看似极差,但却并不是没有扭转的空间。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