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他并非是傻子,对于大宋境内的官员,他重新复用了大唐时顾氏所推出的分权制。 但他却更加明确了职权。 这大大的提高了整个大宋的执政速度,让整个国家都焕然一新。 包括军制同样如此。 赵匡胤本就是武将出身,他对于这一切更为的熟知。 就在其余列国都将目光放在了顾氏身上的时候,他就这样于整个宋境之内将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改革。 而事情的发展,同样也未出乎他的预料。 巨鹿。 面对列国所派来的使者,顾言虽然仍是礼数有佳,但他这个年迈之人对这些国家的态度亦是与家族之中的年轻人们一般。 ——看不上。 这些人,终究是小看了顾氏。 此番各国所提出的条件,尽是些顾氏根本不屑一顾的东西。 有的承诺将顾学立为国学,有的许以世袭太傅之职,更有甚者,扬言待天下一统之日,愿分顾氏半壁江山。 这些若放在别的世家,或许是难以拒绝的诱惑。 但顾氏终究不同。 按照顾瑾的话来说——顾氏这几百年来,有多少次能坐上那九五之位?连帝位都不曾动心,又岂会贪图他人所予的“半壁天下”? 一切正如赵匡胤所料—— 这些人,既不懂顾氏,更不懂眼下这愈演愈烈的新思潮,早已不是他们旧日所能理解的天下。 顾府书房内,灯影微摇。 顾瑾站在父亲面前,唇角浮起一丝讥诮: “父亲,那孟昶竟还特意送来几位美人,试图以此诱我顾氏归心于他——真是可笑。” 顾言闻言,也只能摇头失笑。 虽然说顾氏之中倒也皆不是圣人君子,但这种水平就太过于低端了一些,顾氏子弟想娶什么样的女子又娶不到? 这些年来,也不知道有多少帝王曾想过和顾氏联姻来收获顾氏的支持了。 他抬眼看向长子,语气平和地问道:“诸国使节皆已抵达,你意下如何?” “宋!” 一谈及正事,顾瑾神色顿时肃然,斩钉截铁道:“儿听闻赵匡胤如今正在宋境大力推行改制,其新政之风,颇合我顾学新儒之要义。” 他略作停顿,声音愈发沉稳: “儿以为,若赵匡胤能持此志不移,命能长久,将来平定天下者——必是此人无疑!” 顾言认可的点了点头。 他自是对赵匡胤在国内的改制一清二楚。 虽然这消息传回来的慢了一些,如今倒也未曾听闻宋境之内有过什么改变,但顾瑾的能力倒也不差,在强烈的对比之下,自是能够推断出一二。 当然,虽然顾氏对于赵匡胤的这次改制十分的认可。 但他们倒也并不会直接选择支持赵匡胤。 乱世之中—— 顾氏这般家族,唯有悬挂于高天之上,才会受人追捧。 尤其是如今顾氏已经将巨鹿的实力抬到了明面之上。 任何人对于顾氏的态度。 同样也是他们皆需要考虑的因素。 当然,顾瑾的一系列手段自然不仅仅会是如此,他是一个典型的顾氏子。 在明确了顾氏不会直接进入乱世争雄的前提之下。 将顾氏的一切资源与声望都利用到了淋漓尽致,无论是顾氏学院也好,亦或是云韶阁也罢,包括顾氏如今掌控的几条海道,乃至于琉球方面。 他就是运用着这一切在无形之间造成影响,推动着整个大一统的速度。 建隆三年。 在经过了两年多的改革之后,整个宋境终是做好了完全就的准备。 而赵匡胤显然是个十分有章程的人。 他并未去寻求更深层次的改制,也并未一直去追求更强的国力。 当一切都准备就绪后。 他立刻便宣布乾德,开始了自己一统天下的过程。 按照他的话来说——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他的第一个目标便是后蜀。 值得一提的是,纵使顾氏从来都没有过明确的表态,但天下各国之中对于顾氏的期望却始终都未曾的断过,一个个君主不断地派人前往巨鹿。 而顾瑾也时而便闹出一些动静,宣扬着顾氏的不凡。 并且一直通过顾氏学院与云韶阁来操控天下舆论。 就是因为这一点,才给了很多人不切实际的想法。 其实说白了。 顾瑾的这一系列的手段就是在大浪淘沙,有能者不会受到任何的影响,而无能之人则会一门心思铺在这里,做一些无用之功。 这看似没有什么,但却是极为的有用。 别的不说,这天下之间列国的国力差距倒是愈发的明显。 而赵匡胤对此也是乐见其成。 虽然他没有前往巨鹿,但却竟然隔着千里与顾氏有了一种心心相系的感觉。 这或许也是有能之人间不同寻常的默契。 乾德元年,七月。 赵匡胤正式动兵。 由忠武军节度使王全斌率领一军从凤州沿嘉陵江南下,主攻后蜀北部重镇; 由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刘光义率领一军从归州出发,沿长江西进,夹击蜀地。 而他则是坐镇中军。 如今大宋的国力确实要强上了不少。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