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走路和接收-《理想年代》


    第(2/3)页

    由于进军急速,又是天气严寒的冬季,即使李想之前做了西北冬季作战的充足准备,但是在这个季节翻阅平均海拔四千米的祁连山,这是连世代生活在雪域高原的藏民也不敢想象的苦差,其中的奇苦难以言叙。

    一早,部队从黑石头出发,走了二十多里路就开始下起雪来,各班的宣传鼓动员喊起口号:“翻过祁连山,消灭最后的敌人,光复大西北!”……歌声、口号声在高原上空回荡着,部队的行军速度加快了

    风雪越下越大,旋风夹着干燥的雪粉,竟然打得人脸生疼,战士们用毛巾缠着头脸,仍然坚强地爬着盘旋的上坡山路,但是速度明显放缓。

    鹅毛大雪把祁连山整个包裹了起来,战士们顶着风雪往前爬,沉甸甸、冷冰冰的,透心地难受。腿重得像灌了铅,迈一步要吃力地吸一口气,总觉得空气不够吸,越往上走越觉得气短,体弱的战士已经上气不接下气了,有的就用手巾捂着嘴巴,但不大一会儿嘴上的毛巾便冻成冰块,队伍拉得更长了,开始有人掉队了。

    “向前走呢,还是休息?”

    雪越下越大,风势越来越猛,呼吸越来越困难,胸膛好像要炸裂一样。有人干脆走不动就坐下了。可也不能等着冻死呀,部队只有向胜利前进的传统,没有等着死的习惯,指挥员下令坚决地向前走。

    夜晚的高原一片苍茫,雪不停地下着,狂风卷着雪花,像脱了缰的野马尽情地奔驰着,衣服被风刮得瑟瑟作响,刮得战士站不稳脚跟。队伍在茫茫的雪原上前进,像一条雄伟的巨龙,路旁掉队的战士仍然一拐一拐地昂着头走着。这是对胜利的憧憬,对革命的理想,激励着指战员,以非人类的意志顶着暴风雪爬祁连山。

    革命者们青春的心里充满着对革命理想的豪迈快意,一切困难,对于他们微不足道。

    这支部队,正是继承了他们的革命意志,才能继续坚强地走着。

    在离俄博四十多里路时,寒冷的雪花密密地撒到人们身上。这里已是海拔五千多米了,不少人觉得头晕,显然是空气更稀薄了。寒风像钢针一样,刺痛着人们的肌肤,冻得难以支持,牙齿碰得咯咯作响,浑身直打哆嗦,最讨厌的还是想吃点干粮取暖,但干粮冻得像冰块一样,**的啃不动,只好憋住气喝口烧酒,不过这也只能暖一小会儿,过后更冷。许多战士还是掉队了,行军队列里有人走着走着,猛地就栽倒了,闭起双眼躺下了。他们为了光复大西北,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大家含着眼泪,用白雪埋葬了战友们的尸体,昂着头,挽着臂,又继续前进了。

    部队经过二十八小时强行军,走了二百二十里,终于通过祁连山山梁,到达俄博。

    接着,又以二十多小时的连续行军,攻占民乐县城。先头部队进至张掖三堡,击溃企图增援民乐的清军,对张掖实行包围攻击。经十九分钟短暂的战斗,即歼灭守敌。

    张掖光复后,各部队星夜西进,迫使逃窜张掖以西之敌先后放下武器。

    井勿幕,黄钺,张凤翙各部会师张掖,然后挥戈西进。

    逃到河西走廊西端的清军残部大多为机关、后勤单位,战斗部队仅有五个协,而且各协都已零零落落,仅有五百至千余人,人数较多的也只有两千一百余人,士气极为低落,根本无法支撑局面。地理条件上,没有可以利用的关隘和可以固守的坚固城池;后勤保障上,已面临枯竭,官兵三个月无晌,兵员和物资得不到补充;在其内部已分崩离析,主战派和主和派的斗争日益尖锐,不可能再有组织地进行大规模的抵抗。因此,当安西军先头部队兵临高台、酒泉时,河西清军残部不得不作出最后的抉择。顽固派首领长庚和升允先后于兵变中被杀,清廷最后的三大柱石全部陨落,主和派将领掌握军权,酝酿投诚起义。

    在这种有利形势下,安西军坚决贯彻李想的军事打击与政治争取双管齐下的方针,一面是大军急速西进,一面是通过多方关系,宣传鄂州政府的政策,做政治争取工作。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