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不仅仅是小饰品玩具,也可以是别的。 五哥柳桐勇救落水幼童的事,像长了翅膀一样,很快传遍了附近几个村落。往日里那些带着酸意的窥探和议论,大多变成了由衷的称赞。 “柳家仁义啊!教出的儿子有担当!” “听说那柳五郎还是个读书种子呢,真是文武双全!” “柳大嫂有福气!” 连带着,柳青那一声急中生智的“扔鱼篓”,也被传扬开来,为她赢得了“机敏”、“灵慧”的名声。 这种变化是微妙而实在的。母亲周氏再去溪边浣衣,总有妇人主动与她搭话,语气热络真诚了许多。 四哥柳枫出去砍柴,碰上赵铁匠,对方竟也难得地没有横眉竖眼,反而含糊地点头打了个招呼。 就是镇上刘掌柜铺子的伙计,再来的时候语气也客气了几分。 “看来,这好人缘,比什么都有用。” 晚饭时,大哥柳松感慨了一句,眉宇间的轻松了不少。 其他几个哥哥纷纷点头。 柳榆说:“就是因为我们年龄小,做事没有分量,才会被人轻视欺压。” 五哥柳桐经过几日休养,身体已经没有什么大碍,但是这件事在他心中却留下了涟漪。 他私下里对柳青说:“小丫,那日若非你喊那一声,我与那孩儿恐怕就完了……读书明理,终究不如临机应变实在。” 言语间,对书本之外的实际能力多了几分看重。 柳青摇摇头,很认真地说:“五哥,是因为你心善勇敢先跳下去了,我的法子才有用。你若不在,我喊破喉咙也没用。” 她看着柳桐,“而且,若不是你平日教我认字,教我道理,我可能…也想不到那么快。” 柳桐闻言,微微一怔,看着妹妹认真的小脸,心中暖流淌过,不由伸手揉了揉她的头发:“我们家小丫就是比一般小孩聪慧。” 柳青没有想到这事之后,她在家的地位悄然提升。 她提出的想法,哥哥们都会更认真地倾听。她再蹭进工坊看哥哥们做活,得到的不再是随口敷衍,而是更耐心的解答。 她开始更大胆地将一些现代的设计理念,融入到创作中。 然后借着二哥的手,把东西做出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