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房玄龄一脸郑重之色的说道。 他就是不支持李世民如此激进的大臣之一,一直想让李世民稳扎稳打,徐徐图之。 可对于李世民而言,他终究不能听从房玄龄的建议。 哪怕他知道这样做不会出错。 可亦是不能浪费时间。 就连昔年的顾琛都不能在有生之年做完一切,这让他十分的警醒自己。 见李世民面无表情,不少与房玄龄抱有着同样心思的大臣亦是不愿开口附和,虽然大唐当前的谏言风气已经愈发盛行,但注定无用之言也无需多说。 这时,一旁的长孙无忌皱眉道:“陛下,臣以为短时间内彻底控制西域绝非易事。” “此事唯有徐徐图之。” “臣建议,陛下可效仿昔年昭烈侯之举。” 说着,他直接看向了一旁的顾兹。 这是顾氏当前朝堂之中地位最高的子弟,也是自李渊称帝之时便前来大唐的一众子弟之一,如今位列尚书右仆射兼太子少傅。 见李世民看向了自己,顾兹亦是连忙起身认真道:“陛下,先祖之法确实可用。” “然圣人言时移世易。” “万事之法皆不可全效先人。” “臣这些时日,确实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确有一些想法。” “.” 他直接将自己心中的想法完全说了出来。 这并不是他自己的想法,而是顾氏这些年来所有人的心得。 昔年顾琛逝去之后。 顾易在操控顾烨之时便已经将这一切的基础打好了,后续虽然顾氏的声望也在随着炎汉而持续变弱,但这其中的钻研却始终未曾停下。 其主要的核心便是指向——双轨制。 就如昔年顾易控制岭南一般,只不过在此之上又有着不同。 如今的西域可比当初的岭南好了太多。 这个制度自然也要有所改变。 其主要便是控制要道,在要道之上行中原的郡县制度,制定出完全的官员体系,与各国君主实行双重统治,名义上不干各小国之权,但实则是通过九州文化的兼容性来一点点的传播影响。 这项制度的唯一核心便是要求大唐能够震慑的住一切。 并且在此之外还需要加强货币的流通。 顾兹只是说了个基础,但随着群臣相继明白了这一条条制度之中的深意,整个太极殿瞬间便沸腾了起来。 ——当前的大唐朝堂配置可不低,甚至完全可以称之为大唐的巅峰。 当有了基础的制度雏形之后。 这群臣便足以迅速的制定出一系列的章程来。 李世民听的十分认真,在脑海之中不断思索着群臣们给出的建议。 其实说白了。 这一项制度就是在九州强盛的时候,通过武力与利益进行捆绑,然后利用九州文化的兼容特性来改变一个地方的文化。 看似简单,实则极难。 这需要一个过程。 在此期间大唐必须要保证好始终的强势,不能如炎汉时期一般快速的衰落,不然一切都会功亏一篑。 群臣对此的态度十分的不同意。 房玄龄、魏征等人皆是想让李世民徐徐图之。 谁能看不出来。 这一系列的制度定会引起西域诸国的抗拒,哪怕就算有着顾氏在西域,也定会生出极多的乱象。 没有人想要打仗。 这或许同样也是九州文化的另一个特点。 虽然这些年的大战看似没有影响到大唐的蒸蒸日上,但群臣们又岂能不想若是没有这一系列得大战的话,九州现在会不会变的更强? 这种想法根本就无法遏制,完全就是人之常情。 任何事都有着两面性。 ——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李世民一直都未曾开口,但脑海之中的思绪却是始终未曾断过。 他自是知道此事的艰难。 李世民并不担心自己,只是担心来日大唐的后世之君。 这种事就不可能是一朝能够做完的。 思绪之间,他又不由得便想起了自己的儿子李承乾。 脑海之中瞬间便闪过了要盯住他的学习情况与品行等等,就这样又沉默了片刻之后,他这才摆了摆手,让群臣安静了下来。 “此事无需在意。” 李世民沉声开口。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