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战事愈频。 眼睁睁看着唐军没有退去的意思,这无疑是更加刺激到了赤松德赞,不由得开始愈发频繁的进攻起了唐军的先锋。 其实若单从表面上的种种情况来判断。 吐蕃如今绝对可以说是占据了上风,毕竟这些人本就是高原之人。 相比于唐军而言更加的适应高原。 哪怕是装备有些落后,这亦是可弥补期间的差距,数次交锋下来虽未曾取到决定性的胜果,但也一直都占据着上风。 若是换做往常,或者是其他势力来犯。 赤松德赞此时就绝对不会留手了,定会直接发起全面的进攻。 但这毕竟是顾氏子弟。 在这一代代的传闻之下,顾氏在他们这些外族的眼中也早已披上了“谶纬”的外衣。 作为吐蕃赞普,赤松德赞不得不多想一些。 当然,虽是如此不过他却也不会停下动兵。 而至于其他的吐蕃贵族,则是丝毫都没有任何的动摇。 源于高山的信仰给了他们绝对的自信。 哪怕就算是面对顾氏,他们亦是没有半分的畏惧。 双方就这样展开了绝对的拉扯。 也好在顾氏的声望还足够,并且在明面上顾轩还打败了安禄山还对将士们十分的不错,这才足以稳住局势。 如若不然的话,换做任何一个将领。 都不可能稳得住这种局势。 长期的轮换式作战,且始终处于下风,并且还时刻处于身体的异常状况之下。 这种仗,换成任何一个人来打都不可能稳得住军心。 也唯有顾氏之人才能如此。 但哪怕就是这样,顾易也不得不操控着顾轩日日出营,于将士们面前稳定军心。 顾轩都无需做些什么。 只需要效仿昔年顾琛所做的那般,就普普通通的和将士们待在一起,与他们去诉说顾氏一代代先人所做之事。 “筚路蓝缕.纵死无悔” 那一代代先人的故事,终究能撼动人心。 而每每讲到最后,顾轩总会掷地有声地宣告:“我顾氏子弟,向来不惧生死!我顾轩在此向诸位立誓,此战必胜!” “我将带领诸位踏破高山,建不世之功!” “如若不然,我顾轩,必先诸位一步,战死沙场!” 简简单单的话总是会起到作用,并且迅速便会传遍整个军营,让所有人都感受到顾旋即的态度。 顾易并未让顾轩去许下什么诺言。 这完全没有必要。 顾氏自起势至今,每一代人间对于麾下将士们的待遇从始至终都未曾变过,这一点早已是天下共识。 将士们为何愿意跟着顾氏征战沙场? 那些将军们还能抢功,可对于最底层的将士们而言,他们所追求的便是这个。 顾易根本没有必要去强调这些,将士们自是始终都记在心中。 就在这种情况之下。 整个大唐军营之中的气氛虽然不算特别热烈,但至少军心确实逐渐稳定了下来。. 至德元年,六月二十七。 双方再度会战于西倾山间。 唐军以折损近五百将士的代价,终是护住了粮草辎重;而吐蕃方面,伤亡不过二百。 将一具具同袍的遗体葬入冰冷的高山后,这五百条性命换来的,仅仅是唐军不足五里的艰难推进。 随即,面对更高海拔的严峻挑战,大军不得不在一处易守难攻之地扎营休整。 战火旋即重燃—— 接连十日,吐蕃大军如跗骨之蛆,轮番侵扰,攻势凌厉,誓要摧毁唐军的命脉辎重,唐军将士唯有以命相搏,浴血奋战,方才一次次击退强敌,堪堪保住命脉。 十日血战,双方伤亡累达数千。 唐军居大半。 待到将士们稍稍适应了这炼狱般的环境与节奏后,大军才得以再次拔营,向着前路挪动。 每一步,都浸透了血汗与艰难。 听着将领们一次次呈上的伤亡奏报,甚至就连顾易都不由得开始动摇了起来。 “自己会不会有些太急了?” 他如今所做的这一切,完全可以称之为顾氏至今所做的一切当中影响最大的之一。 其艰难险阻,更远非昔年经营西域可比。 究其根本——他这是想要整个吐蕃提前数百年,彻底纳入华夏的版图与血脉之中。 而如今正是吐蕃最为强盛的时期! 但仅仅瞬间顾易便将自己有些动摇的想法完全压制了下去。 这世界上又何来绝对的对错,与绝对完美的时机? 顾氏既已绑定了九州。 那这条路,便始终都要有人踏过。 虽然在如今看来他确实是让大唐损失了不少的将领,可以原本的历史与现在做对比,这些人仍旧只是少数。 第(1/3)页